赴台求學不是夢 台灣大學生活全方位解讀
東大“傻阿甘”的鐵人三項
2010年的這個時候,我有幸在台灣東華大學進行了一個學期的交換學習。東華大學豐富的社團活動,一Ielts直讓我很著迷。可是,連我也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我竟然加入了校鐵人隊,做了一些讓我一輩子都會覺得驚歎的事情。
台灣東華大學圖書館
剛到東華大學的時候,我就聽說了鐵人隊兩位學長的故事。2008年暑假,國峰和郭靖學長用17天的時間,完成了一千多公裏的環島跑。也就是說,他們平均每天要在烈日下跑步前行70公裏!在我看來,這恐怕是專業運動員才能完成的事情!國峰和郭靖兩位學長不過是東華大學中文系普通的在讀研究生(論壇) ,他們做這些完全是憑著自己的一腔熱血,就連活動需要的經費,也是兩位學長和鐵人隊裏的其他隊員們用拉贊助、打零工、舉辦訓練營等方式,自己賺來的。
在“主流意識”裏,鐵人運動基本上是屬于吃旅遊英文飽了撐的,沒事找事。它不能幫你保研,不能幫你考公務員,不能幫你就業,不能幫你買房,還要承受肉體上的折磨與金錢上的開銷,誰有閑情玩這個?在台灣,偏偏就有這種“傻阿甘”,東華大學校鐵人隊裏的隊員們把這項運動稱作“自己的夢想”。我驚歎他們的毅力,也羨慕他們對于夢想的瘋狂。
出于對學長們的敬佩,我也加入了校鐵人隊,隨隊一起訓練了兩個月。期間,我經曆了第一次跑15公裏,第一次在暴雨狂風的海邊騎著自行車行駛40公裏,第一次在峽谷裏騎著山地自行車跋山涉水,第一次跳進冰涼刺骨的湖水裏暢遊……最後,我也完成了我這輩子第一次鐵人三項賽事:遊泳1。5公裏,騎車45公裏,跑步10公裏。
我時常驚歎自己的這段¾曆,如果是在內地,孱弱的自己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做到的,甚至根本不可能去做!可在台灣,我也被同化成了單純且執著的“傻阿甘”。
·我的台灣印象·
不被嘲笑的夢想
台灣有很多“傻阿甘”,也許和他們所處的環境有關。
台灣目前的大學入學率高達百分之一百多,換句話說,只要你想上大學,你就有學可以上。學習的競爭壓力小,興趣的培養就更爲輕松,大學裏的社團,吉他社、攝影社、戲劇社、文學社,每一個社團都辦得紅紅火火。另一方面,較之內地的平均水平,台灣人的生活相對富裕,壓力較小,故而許多人在學習工作之余,選擇了戶外活動,開車在公路上,時不時就可以看到一列列騎遊者。
也許你會說,這是不是意味著在台灣“閑得沒事幹”的學生一抓一大把?某種程度上,真的可以這麽說。可是,台灣的文化創意産業如此發達——我們看慣了的台灣綜藝節目,離不開的台灣流行音樂,少不了的台灣文藝電影,正是受益于這種“閑得沒事幹”的輕松心態。
對于青年人來說,這樣的氛圍意味著更加廣闊的成長天地,在這樣的態度下,夢想才會永不被嘲笑。
面對面:《課堂內外》高中版VS台灣本地學生
台灣本地學生眼裏的大學時光
受訪人物:歐美廷(台灣政治大學外交系)、林潔敏(台灣私立真理大學英美文學系)、丁仕儒(台灣私立義守大學)、林芝萱(台灣政治大學社會系)
A。志願
《課堂內外》高中版:你當初爲什麽會選擇現在就讀的這所大學?看重它的什麽優勢?
丁仕儒:因爲我當時住在高雄,所以就讀在地(本地)學校,而通訊工程學系又是義守的強勢學科。
林芝萱:政大的文組資源豐富且曆史悠久、校友多,不論是四年之內的學習或是畢業後的出路,皆比其他許多學校具有優勢。另外政大的校風具有濃烈的文藝氣息,也是我所向往的,更是其他學校所望塵莫及的。
B。專業
《課堂內外》高中版:你讀的是什麽專業?你爲何選擇這個專業?你的這個專業,在台灣有何優勢?就業狀況如何?
歐美廷:主修爲外交學系,在這個領域的學生必須學習第二外語、政治、經濟、法律,算是廣泛涉獵,當初我是希望能增進外語能力和開拓視野而選擇這個專業的。根據已畢業的學長學姐的經驗,外交系畢業的學生也活躍于其他的各種工作領域,例如政府調查人員、大衆傳播、專職翻譯等等。
林潔敏:英美文學系,因爲我的個人興趣在英文部分,加上學校的課程安排蠻吸引我的,有很多課程的設置非常多元化而且與實務相結合,譬如翻譯、新聞英語(論壇)、商用英文、美語教學、文學賞析等等,這樣我以後找工作的層面就非常多,可以做公司文員也可以到補習班做英文老師。
丁仕儒:我就讀的是通訊工程學系,因爲通訊工程學系是台灣未來科技發展的重點,也是台灣竭力在發展的産業,就業狀況非常好,有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遠傳等電信業大公英文檢定司可以選擇。
林芝萱:我就讀的是社會學系,選擇這個系是由于父母的期望以及日後可以參與公職考試。優勢方面應該是大學期間可以涉獵各種領域,因此可以知道社會整體的發展趨勢、分析風險及展望等等。就業形式方面,多益畢業後可依興趣考研究所,也可考公職或教職檢定,政大社會的校友職業非常多元。
C。課程
《課堂內外》高中版:大學期間的專業課程學習,哪方面給你留下很深的印象?
林潔敏:上學期,我幾乎每個周末都要在學校的安排下進行一些實務操作,去一些公司、教學機構或者是去教師研習會授課,把在課堂上學到的教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當中進行演練,這讓我獲益良多。
林芝商業英文萱:“社會組織”這堂課讓我受益良多,因爲我覺得這堂課的教授帶給我們的不只是學術上的知識,更是對自己人生的思維。例如某次上課,老師要我們寫下自己的履曆表,我很認真寫,也寫得非常誠實,興趣是什麽、未來想做什麽都是依我心裏的聲音去做答,我覺得這張紙大概是人生中難能可貴的一張最真誠的履曆表了吧。此外,老師運還用組織內部的“責信度(accountability)”概念,告訴我們:不管你學什麽知識最重要的是態度。讓我著實感動與獲益。
D。社團
《課堂內外》高中版:在課程學習外,大學裏還有什麽樣的經曆爲你的成長帶來幫助?
歐美廷:影響我最多的應該就是加入國際標准舞社團了!高中時便很希望加入舞蹈社團,因升學壓力作罷。自從加入國標社以後,不僅成功減重、體能變得比較好,也增加了整體的自信感,喜歡站上舞台的感覺,也因此認識了許多好朋友,每周大家一起練舞的時光都令人感到格外期待!
林潔敏:我參加了學校的天倫社團去服務社會機構,接觸不同領域的人、事、物,服務于不同年齡層、不同領域的人,看到很多別人的故事,也指導著自己的成長,因此也更加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另外,我也參加了直排輪社團,通過社團的活動,我學會了與其他團體之間的互助合作,通過自己獨立辦活動,實踐了贊助、跑學校行政上的簽呈、招生、做企劃書的全過程,鍛煉了自己的獨立能力。
E。打工
《課堂內外》高中版:台灣打工的大學生多嗎?他們都是出于什麽樣的心態去打工?
歐美廷:有很多同學打工,原因也有很多種,有的爲了自己的學費、生活費,也有利用閑暇時間到社會進行曆練吸取經驗值的,或在畢業前進行各種嘗試好確定自己的興趣和選取工作的方向。
丁仕儒:很多,因爲想要經濟自主,或是貼補生活托福上的多余開銷。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是抱著開源節流的想法,也通過打工去學會做時間規劃,但是打工也不能荒廢學業。
F。成長
《課堂內外》高中版:你認爲台灣的大學教育,帶給你最大的成長是什麽?
林芝萱:學習方法與思想視野。我很幸運能遇到很多好老師,他們教導給我的不只是書本上的知識,而是對于生活與生命的態度。再則,我認爲如果老師只傳授書本上的東西,那麽大家自己回家讀就可以了,尤其現在網絡發達、信息爆炸,有了Google大神,何必每天背著重書到學校去呢?學校的環境提供了我們多種學習的機會,包括團體生活、生活禮儀、團隊合作等等,這些東西都是一輩子受用無窮的寶藏,而老師則是帶領我們社會化的關鍵角色。
歐美廷:大學比起充滿升學壓力的高中相對自由許多,也考驗著學生的定性,之前准備大學入學測驗時,曾經有學長學姐說大學可以任你玩4年,但是經過這一兩年的時光,我發現這句話被許多人以錯誤的方式诠釋了!就我個人的體驗而言,所謂的“玩”應該是指可以各隨Toeic心所欲安排自己的時間而不是任意地揮灑青春。課業對于大學生而言仍然是根本,所以我覺得台灣的大學體制能夠讓學生學習如何妥善運用有限的時間完成最多的事情,並且從多元化的課程以及衆多的課外活動中尋找興趣所在與人生目標。
- Oct 08 Sat 2011 11:42
赴台求學不是夢 台灣大學生活全方位解讀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